ENG

城院新闻

最新动态
城院新闻 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 > 城院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以大改革推动快发展
时间:2019-09-18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17日04版整版报道湖南城市学院改革发展情况



以大改革推动快发展

——湖南城市学院的破立之路

本报记者 杨三喜 通讯员 周洁

 

城乡规划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学校跻身湖南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行列;建筑学、工程管理等13个本科专业入选2019年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专业数量居湖南省同类学院第一;近三年,新增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数量、专利、纵横向科研经费总额、毕业生毕业五年薪酬居湖南省同类学院前列;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从2018年的521名提升为2019年的331名,进位速度全国高校第一……

   区位优势不明显、办学经费不充裕,湖南城市学院何以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发展,整体实力跻身湖南省同类学院第一方阵?正是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全面架构顶层设计,大刀阔斧推行“六破六立”综合改革,聚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大改革推动了学校快发展。

立题

   “改革就是要较真碰硬”

   校园内的路灯较暗,师生多次建议改装,但改装方案在党委会上却没有通过。有人说,可以借学校周边市政道路上的灯光照亮校园嘛,语气幽默却透出无奈。难言之隐其实是学校缺钱。

   但另一方面,“图书馆人多活少,还拿缺编费”“一个学校有商学院、城市管理学院两个管理学院”“办学特色凝练过于笼统,在实际工作中,重点与非重点、特色与非特色协调发展还处理得不够理想,资源少且分散的碎片治理影响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这是2016年4月,罗成翼刚被任命为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时对学校的初步印象。

   罗成翼在调研中发现,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形势,加快发展的意识、改革的动力不足;学科分散,师资不平衡,机构臃肿,编制不合理,人岗适配度不高;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僵化,开放度不够;财务管理粗放,资源使用浪费,核心指标建设投入不足……这些问题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在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大潮中,作为一所地方二本院校,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奋起直追?罗成翼有着深刻的危机感。他意识到,改革是寻求突破、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通过改革,破旧立新,变轨超车。

   可是如何改,改成什么样?为此,从2016年5月开始,学校围绕“建什么样的湖南城市学院,如何发展湖南城市学院”的主题,开展了“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大讨论活动。

   6月22日开始,党委班子成员逐一走上讲台进行专题辅导,谈政策,讲思路,找差距,明举措。通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明确了发展差距,形成了改革共识。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调研摸校情、务虚集智慧。党委班子先后10次召开务虚会和座谈会,充分听取教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十三五”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获得党代会通过。

   《规划》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总体目标,制定了“一二三五”发展战略,明确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新型城市化建设主战场,分类发展,做强城市建设类、做大信息制造类、提质管理服务类、夯实基础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11个核心突破指标直指“双一流”要求的学科、专业、平台项目、师资与成果,紧密对接国家、湖南高等教育形势与政策。

   对此,大多数教职工直呼“振奋人心”,但也有少数人心存疑虑:“站位如此高,一个地方二本高校能做到吗?”

   改到什么程度,是大改还是小改,是真改还是假改,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还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包括党委班子成员在内的不少领导干部对新书记的改革诉求还持观望态度,这从《综合改革方案》的初稿可见一斑。

   《综合改革方案》是对接《规划》的施工路线图,初稿交到罗成翼手中时,他发现很多地方只是微调。比如,学科整合方面,仅将经济统计学专业由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调整至商学院,治标不治本。

   对此,罗成翼毫不留情地批评:“回避问题、一团和气叫什么改革?这是典型的小脚女人!步子不迈大一点儿,怎么加速赶超?”

   “不破不立!改革就是要较真碰硬,破除阻碍学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破解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罗成翼说。

   2016年10月,经过充分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综合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方案》充分体现了“破与立”的特点,要求打响一场“六破六立”的综合改革攻坚战。破分而散,立精而集、专而能的机构调整与编制改革;破身份限制,立业绩导向、核心指标导向的绩效分配与目标管理考核改革;破守摊平庸,立能上能下、分类分层的干部任用考核制度改革;破封闭僵化,立校企(地)合作、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破粗而松,立细而实、紧而准的财务管理与资源整合优化改革;破传统滞后,立应用型、现代性的制度体系改革……

   至此,一套以《规划》为统领、以“双一流”核心指标为指向、以综合改革为动力的顶层设计全面成形。

破题

   “既然看准了,就要坚定不移”

   “方案非常好,但是能否实施?”时任人事处处长袁志成回忆,在校外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对学院整合方案能否实施普遍表示疑虑。

   为解决二级学院学科分布过多、缺乏竞争力强的品牌学科的问题,党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进行机构调整,对现有学科进行集成、归类。

   将音乐学院和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合并是机构调整的内容之一。但方案一出,就遭到激烈反对。有人告诉罗成翼,1976年、1997年、2002年,学校三度尝试将“音”“美”类专业合并办学,三度均以失败告终。

   很快,党委班子就意识到,阻力的确比想象中大得多。“两院教职工形成共识:两学院不适宜合并”——时任音乐学院院长周勇、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龙湘平代表两学院部分教职工向党委递交了一份“万言书”,从两学院发展历史、学科专业发展内质等六方面提出反对意见。

   机构调整的反对者,还有时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李梦醒,机构调整方案拟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合并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这让李梦醒担心自己学院的一些干部将失去工作舞台,学科发展受到影响,多次找党委提反对意见。

   方案酝酿期间,有不少教职工实名或匿名向校领导提出反对意见,有人建议步伐小一点儿,有人建议慢一点儿,有人担心改革会带来不稳定,有人提醒可能会有人向省里“告状”。

   “建庙容易,拆庙难。”罗成翼感慨道。机构调整,学院整合,将16个学院整合成12个学院,这意味着其中8个院长、书记变成4个院长、书记,领导位子减少,好比从调整的干部手臂上割肉,是切切实实的利益触动,干部们何去何从?

   学科专业优化集成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机构调整是学校综合改革链条的首要环节,这个环节如果无法推进,那么其他一系列改革也就免谈。

   “既然看准了,就要坚定不移,不拖不等,一经确定,就要落地见效。”面对阻力,湖南人霸得蛮的劲在罗成翼身上充分展现出来。而面对反对意见,他没有恼火,而是十分重视,用细致的思想工作一一化解。

   时任党政办公室主任李斌回忆,为了化解机构调整阻力,校领导分头与中层干部进行谈话,特别对持反对意见者,罗成翼多则谈过5次,少则谈过3次,有时候从早上谈到晚上,中间就吃一个盒饭,嗓子都谈哑了。

   “位子是组织考虑的,不是我们考虑的。我们只管好好干事就行。”几次谈话过后,周勇、李梦醒等人终于转变了想法。

   2016年12月27日,全校处级干部和博士、教授代表会议召开,对机构调整方案进行无记名测评。最后测评结果显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率达93%。改革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罗成翼认为,这不仅是对方案本身投票,也是大家对未来投票。

   民意的认同和支持坚定了党委班子将改革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党委并没有马上作出决定。“再缓缓,再多听听老师们的想法……”校领导再一次分头下到所联系学院进行宣讲,了解教职工的意见。

   2017年2月,《关于机构调整的通知》正式下发,从2月21日晚党委会通过机构调整方案到23日下午干部全部到位,这场涉及全校所有内设机构、近百名干部的调整工作,只用了短短48个小时。

   不可思议的速度背后,是党委班子近百日披星戴月、不遗余力的努力。充分调研、科学规划、深入论证、集体决策、谨慎推行——既要霸得蛮更要耐得烦,这些开门改革的经验在机构调整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现在,周勇担任艺术学院院长,致力于大艺术学科带头人和大艺术学院先进管理模式的探索,干得浑身是劲,“音”“美”类学科集成的优势也逐步显现出来。李梦醒先后担任应用与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和湖南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的负责人,成为了学校双创教育、工程实训、产教融合方面的排头兵;合并后的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也实力大增,短时间内便获批省级一流专业两个、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

   看到机构调整的成效,教职工们不再观望了,意识到这一次的改革是来真的了。以机构调整为突破口,包括编制调整、绩效改革、干部任用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等六大类、22项改革全面有力有序推进。建立了能上能下的干部机制,实现了干部队伍的逐步优化,一批“75后”“80后”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逐步建立完善了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改革不仅触动了利益,也触动了灵魂,激发了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聚焦

   “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接地气,又要接天线”

   “本科教育教学是基本口粮,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学校逸夫图书馆外墙上挂着的这条醒目横幅,昭示了改革的初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首要功能,推进“六破六立”综合改革,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才培养大局,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

   湖南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建奇表示,学校明确“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表明不做研究型高校,而是集中精力和资源,全方位围绕城市化主题,培养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学校办学方向上最清晰的定位,也是最深刻的减法”。

   李建奇介绍,2017年,学校全面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方案,构建了“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两种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课程模块,突出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四项培养特质。

   “聚焦城市建设行业特色,对接新型城镇化建设主战场。”学校在学院整合的基础上,先后撤销、停招了园林、生物工程等11个专业,集中力量建设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实现了学科专业更加优化、师资队伍更加合理、资源投入更加集成的目标。

   减法背后,是一连串加法。加大财政投入,仅2018年,学校就安排预算经费1.58亿元用于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一轮技术革命需求,在做强城市建设类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信息制造类学科专业,新增10个专业,其中智能制造工程等信息制造类专业达5个……

   为强化理工科专业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通过机构整合腾出一个一万多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投入1600多万元对智能制造、云计算和大数据、电工电子、金工等实训室进行建设。工程训练中心主任蒋冬初对记者说:“工程训练中心的成立使学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程训练体系,尤其是金工实训和电工电子实训普及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既为学生工程能力训练提供条件保障,又用于教师与学生的科技创新,还可面向社会提供生产和技术服务。”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僵化、开放度不够的问题,学校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主动融入地方和区域经济,全面推进校企(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依托300多家合作企业、5家校办企业、24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52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学校形成了校企协作、产教融合的多方协同育人局面。举办产教融合论坛,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设“智慧社会技术与实践”课程,与远大住工集团合作举办“远大住工学院”,与南县合作举办省内首个“乡村振兴规划学院”……

   依托校办企业群深化产教融合是一大特色,学校现拥有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湖南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等5家校办企业。近三年,教师在校办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300余项,学生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城乡规划、建筑工程等6项甲级资质,在全国高校排名前列,是学校的一张“王牌”。该院常务副院长李志学表示,研究院主动对接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成为学校创新的平台、服务的窗口、增收的渠道,更是育人的阵地。

   目前,副校长郑卫民正在主持修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是对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2.0版。他告诉记者,“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接地气,又要接天线,对准高精尖,对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业态,及时将企(行)业新要求、新工艺、新标准和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内容。”

   狠抓学风、教风,则成为推进四个回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另一个重要抓手。

   针对图书馆上座率不高,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宿舍里晚自习时间玩网络游戏等学风问题,学校提出了课堂上吸引学生主动“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晚自习时间“让图书馆、教室满起来,学生宿舍静下来”的要求,推出了理论课堂不带手机或手机入袋,周日到周四晚自习时间,严禁在学生宿舍玩游戏、打牌等系列举措。

   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个别准备不充分、教学质量不高、管控课堂不严、上课唱“独角戏”、实践课“放羊”、热衷兼职等教风问题,学校出台提升教师教学及管理水平的条条严令和帮扶举措。将教风与教师职称评定等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划定教风“红线”,要求教师增加教学精力投入,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获得感。

   狠抓学风初期也引发了学生的反弹和不适应。有学生在网上发帖“吐槽”学校管理太严,也有人向校领导反映,抓学风像是小学校长做的事。“本科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立校之基,是师生口粮。学校不抓教风学风是误人子弟,是书记、校长的失职、渎职,也是教师职业缺位。”罗成翼说。

   “在这里读大学,爸妈很放心。”人文学院大一学生邹盼告诉记者,学校狠抓学风并不是提倡读死书,相反十分注重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相当丰富多彩。周末时宿舍区的龙城大道便成为社团文化一条街,数十家学生社团争奇斗艳。而她自己也是大学生通讯社的一名学生记者,大一期间便在老师指导下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了十多篇作品。

   狠抓学风、教风的效果是明显的。教务处处长胡拥军介绍:“现在的学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图书馆上座率达90%以上;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创历史新高;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递增,2019年考研录取率比2016年增加一倍多;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数量等核心指标提前完成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2018年“挑战杯”竞赛总成绩居省内同类学院第一;学生获得全国软件创业团队赛全国唯一特等奖……

   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学校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有300多家,今年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的企业翻了一倍。“不少用人单位连续几年因‘下手晚了’没招到足够毕业生,这不,刚一开学,中铁六局等央企便预约要来校‘抢’人了。”

具体链接见: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9/17/content_524488.htm?div=-1


学院地址:湖南省益阳市迎宾东路518号   

湘ICP备05005365号(备案管理系统)

湖南城市学院版权所有©2019

Baidu
sogou